争论的故事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争论的故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争论的故事教案1《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 ……此处隐藏15430个字……段讲了争论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真有趣!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想讲好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场面?争论的场面课文哪一节写的?
生:(大声地答)想。
生: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应该抓住兄弟俩争论的场面。
师:课文的第三小节写的是兄弟俩争论的场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三节,请同学们根据自学要求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用横线划出哥哥说的话,用浪线划出弟弟说的话。读一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等。
生:根据要求自学。
师:哥哥说了什么?
生: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师:哥哥想怎么吃大雁?他说的这句话里哪个字最关键?
生:煮着吃,煮着最好吃。
师:弟弟怎么说?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师:将弟弟说的话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就没有好味道了。
师:弟弟说的第二句话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
生:用 “只有 ……才”连接。
师:哥哥又是怎么争论的?
生(拍着胸脯):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师:哥哥说烤了吃有好味道还是没有好味道?
生:哥哥说的意思是烤了吃没有好味道。
师:哥哥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生:不以为然 大声争辩
师:不以为然的“然”是什么意思?
生:这样的意思。
师:哥哥为什么“不以为然”?
生:因为哥哥觉得只有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师:你能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吗?
(生用不以然的语气读。)
师:你还能带着“不以为然”的神态来读一读吗?
师:哥哥不认为谁对?
生:哥哥不认为弟弟对。
师:弟弟又是怎么争论的?
生: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弟弟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生:很不服气。
师:读出这种语气。
生:练读弟弟说的话。
(读出质疑,读出不服气)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下面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其他同学读叙述的部分。
生:一个扮演哥哥,一个扮演弟弟,朗读。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评价谁读得好。
生:某某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争论的语气。
师:哥哥和弟弟争论得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争论不休
生:在这里休是停止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争论个不停。
师:兄弟俩争论不休,老人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是什么?
生: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师: ,哥哥满意; 弟弟满意;这就是两全其美。
生: 煮一半 ,哥哥满意; 烤一半 弟弟满意;这就是两全其美。
师: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从文章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
师:这真是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吗?
生1(认真地):真的。
生2(疑惑地):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该生受到表扬后脸蛋红扑扑的。)
师:故事读完了,请同学们看图借助四组词语练习讲故事。
生:练习讲故事。
师:请一位同学讲故事。
生:讲故事。
师: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流畅,如果语速再慢一点,讲得有声有色一点就更棒了。
四、交流感想,感悟道理
师:因为争论,大雁飞走了,越飞越远,最后无影无踪了,他们找一位路过的老人评理,可是有了好办法也已经晚了。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生:兄弟俩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怎么吃。
师:有道理。
生:兄弟俩是要射下大雁充饥的,可他们不射大雁,却在不停地争论,结果大雁早就飞走了,这兄弟俩可真够笨的。
生:这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老师,我想到了一句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师:板书抓住时机
师:他们没有抓住怎样的时机?
生: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这个时机。
生: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板书“先做起来”。
师:盛老师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呢,一起读读吧。
一句一句地出示
生:(齐读)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书上的这个“…………”省略了什么?
生:还有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师:是的,因为省略的是一些同学发言的整段整段的话,所以用了12个小圆点来表示。
师:(引读)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难怪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
生:(齐说)赞许的目光
师:“赞许”说明什么?
生:说明盛老师同意同学们的说法。
生:说明盛老师对同学们的看法很满意。
生:这是盛老师在称赞同学们。
师:对,就像老师刚才称赞你们书读得好一样。
师:赞许可以换个什么意思差不多的词语?
生:赞同
生:赞扬
生:称赞
生:赞赏
师:出示:听了同学们的议论,哥哥说 ,弟弟说 。
生:哥哥说要是我不和弟弟争论先把大雁射下来,该多好哇。
生:哥哥说我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生:弟弟说我们要是一人射下来一只大雁就好了。
师:老师想送你们几句名言,希望你们记住。
出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歌德)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生:齐读名言。
五、实践练习,拓展迁移
师: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时机,就会与成功擦肩而过。孩子们,虽然你们的年龄还小,但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以后将会面临无数的机会。让我们牢记《争论的故事》,把握瞬间,成就梦想;把握机会,创造辉煌!
生:(入情入境地再次诵读名人名言)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
师:好,请同学们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好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