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教案2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若: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 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此处隐藏15874个字……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
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
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
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
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
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
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
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
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
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
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
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
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
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
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 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教案15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